“我生在红旗下,长在红旗下,打小唯一的梦想就是要当兵上前线保卫国家。没想到长大后真的当了兵立了功,部队这个大熔炉锻炼了我,很谢谢党和国家,无论何时何地我都不会忘了军人本色,收藏战争纪念章已经十多年了,家国情怀永远会牢记在我心中。”
“八一”建军节将至,平谷区收藏家协会理事于永来一边激动地讲述自己的经历,一边用布精心擦拭着一枚枚各式各样的战争年代纪念章。
战争纪念章是为纪念某一重大战役、事件等颁发的证章,具有划时代的极其特殊的重要历史意义,每一枚战争年代纪念章都有一个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见证着炮火纷飞的峥嵘岁月,闪耀着光彩夺目的璀璨光芒,记录着中国人民光辉壮丽的建军史。
随着时光的推移,战争纪念章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也变得越发厚重, 但在收藏界尚属于冷门藏品,收藏起来极其困难。但是,仍有于永来这样的民间收藏家,为了追寻英雄足迹、缅怀革命前辈、珍藏战争军事史料,以浓厚的家国情怀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坚持不懈地收藏着战争纪念章,让一枚枚革命前辈用鲜血染成的战争年代纪念章,向人们吟诵出一部中国人民保家卫国气势磅礴的不朽史诗,向人们讲述一段人民军队波澜壮阔的光辉历程……
1953年出生于平谷区黄松峪乡黑豆峪村的于永来,童年时常到邻居张福恒爷爷家,听这位革命老前辈讲他参加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斗中的英勇故事。于永来每次都听得津津有味、深受鼓舞,明白了是毛主席领导的军队赶走了小日本、解放了全中国,中国人民才过上了幸福生活,在他幼小的心中埋下了一颗红色的火种。
在邻居张福恒爷爷革命传统教育的影响感染下,于永来从小就特别懂事,不仅学习成绩好,而且还爱干家务活儿。放学后推碾子碾玉米粒、上山砍柴、烧火做饭,熬粥、贴饽饽、蒸红薯样样都行。尤其夏天更忙,白天拿着镐头上山刨药、晚上编草帽辫卖钱贴补家用。过年过节时,他的父亲为了奖励他学习好、爱劳动,给他买《湘江侦察》《血斩沙河》《挥起战刀的枪手们》等革命历史题材的小人书、连环画。于永来很喜欢看这些小人书,逐字逐句大声朗读后,再给哥哥、姐姐、弟弟绘声绘色地讲述一遍,还把自己家里的这些书和小伙伴们交换着看。只要附近哪个村子放映《渡江侦察记》《英雄儿女》《智取威虎山》等战争故事电影,不管走多远的山路,他都叫上几个小伙伴儿一起去看。没有月亮照路时,黑灯瞎火的看不清路,他就鼓励小伙伴儿们要向战斗英雄学习,决不能做胆小鬼。半夜回到家中,仍然兴奋地难以入睡,还想着影片里的战斗情景,睡梦中也是上阵杀敌。
小时候,于永来最喜欢玩的游戏就是组织小伙伴儿们一起玩打日本鬼子、捉汉奸特务的游戏。游戏中他总是扮演指挥官的角色,直到把小伙伴儿们扮演的“敌人”打得落花流水、举手投降为止。八路军、的英雄气概和威武形象在他幼小的心灵里深深地扎下了根,他立志长大后一定参军入伍,当一名保家卫国的战士。
小学五年级时,语文老师留的一篇作文题目“我的梦想”, 于永来一看,这个作文题目出得太好了,他洋洋洒洒飞快地写了好几百字《我的梦想是当兵》,抒发自己心中的当兵梦想。这篇作文老师给他评了个“优”,老师还给他写下“人小志向大,不要忘梦想;一定要当兵,长大保国家”的评语以示鼓励。作文点评时,老师让他将这篇作文在课堂上当范文念,他念着念着,仿佛自己真的戴上了大红花、上了前线,心里乐开了花。
1972年,于永来高中毕业回村务农,和社员们一同参加劳动,兼任生产队长、记工员现金会计。当年年底,公社大喇叭广播征兵通知,于永来听到这个盼望已久的好消息,高兴地一下子蹦了起来,一溜儿小跑赶紧到大队第一时间报了名。
1973年1月,经过严格的政审和体检,于永来应征入伍到某部队步兵连,光荣地成为一名战士,终于如愿以偿实现了打小立志要当兵的梦想。参军入伍那天,县委招待所的大院里 ,于永来身穿崭新的绿军装,头戴红星解放帽、胸前佩戴毛章,利索地向他的父亲敬了一个军礼:“部队是个大熔炉,进去是块铁,出来是块钢,我一定好好锻炼,报效国家,做一名光荣而出色的军人!” 他的父亲拍着他的肩膀语重心长地一再叮嘱:“要不怕吃苦,经得起千锤百炼,真正成为一块好钢。”
新兵集训三个月后,于永来所在连队来到山西省大同红八矿采煤两年,保障所属部队冬季取暖、生活供给。由于采煤期间积极肯干、表现突出,当兵的第三年,他作为连队培养骨干战士被抽调到团教导队集训,参加爆破、射击、武装泅渡、擒拿格斗、方位判断五大军事技术训练。军体训练起早贪黑,他取得了3个及格、5个良好、7个优秀的好成绩,集训一年结束后回到连队提升为班长。“划臂抬头吸口气,臂肘伸直蹬夹腿,并在水中吐口气。”至今,他仍然记着当时游泳训练的口诀。苦练投掷手榴弹,练得右臂又粗又肿,从最初的20米,练到了50来米的好成绩。武装泅渡1万米时,他身背钢盔、水壶、冲锋枪、子弹袋、4个手榴弹,总是冲在最前面。
于永来参军的部队驻守在河北省张家口,那里是祖国心脏首都北京的北大门,是军事险要之地,气候寒冷、条件艰苦。在和平年代里他所属部队主要任务是夏季进行挖砌防坦克掩体战壕、建造机枪大炮工事、打夯道等防御备战施工,冬季开展军事训练活动,提高部队军事素质和战斗能力。
1976年,于永来所在连队调动到怀来县柴沟堡部队军工造纸厂,主要是将秸秆原料蒸煮粉碎磨成纸浆,再脱水制出纸来。第一年烧锅炉,第二年调到造纸车间,除了要求技术娴熟外,必须一边检查一边及时清洗整理污物。一次造纸机发生故障,突然冒出许多废纸屑,为保护机械设备、保证纸的质量,他迅速去清理,不料右手中指、无名指被机器绞断致残,部队为他颁发了三等功奖章和革命残废军人证。不久,他被提升为副排长,担任代理排长3年。由于他在军事训练、战备施工等任务中克服困难、勇于吃苦、出色达成目标,曾多次立功受到部队嘉奖。
八年的军旅历程,于永来采过煤、集过训、造过纸、受过伤,当兵五年才探家,是连队同批兵中最后一名退伍的兵。“尽管吃了很多苦,但我无怨无悔,因为在部队这个大熔炉里,使我从一个不懂事的孩子得到了历练成长,把我培养成一名合格的员,把我锻造成放在哪里都能闪闪发光的一块好钢。退伍后更要继续发扬军人的优良作风,做到退伍不褪色,充分的发挥自己的光和热,努力为建设家乡贡献一份力量。”提起从军生涯和回乡工作,于永来感慨万千。
1980年,于永来退伍后到原平谷县畜牧水产局工作,曾任鲁各庄兽医站、西高村畜牧站书记兼站长。1983年在南独乐河镇政府工作一年后,又到县五七干校脱产学习数学、化学、农业知识三年,为从事农村工作打下了夯实的理论基础。
1989年,于永来担任黄松峪乡主管农业副乡长。那时,黄松峪乡是北京市37个贫困乡之一,为了给家乡干些实事,推动农村经济发展,他结合山区地理特点和地域优势,制定并实施了“因地制宜发掘亮点,助推百姓脱贫致富”的发展计划。针对黄松峪乡有养蚕基础这一闪光点,他多次到县科委争取科技扶贫项目,并到浙江省杭州市桐乡考察1个月,运回一火车皮叶子大、产量高、好嫁接的优质桑苗,发展了雕窝、黄土梁、梨树沟三个养蚕专业村,在全县独树一帜,市里多家公司前来预定收购蚕茧。在他的倡导和积极努力下,建立了黑豆峪村种猪场,存栏百头以上养猪大户达20余家。依托山区适宜畜牧业发展的优势,他亲自到河北省张北县种牛基地挑选优质种牛数十头,发展养牛专业大户30余家,邀请市科研部门畜牧技术人员指导养牛专业户人工种植牛黄,既为国家供应了名贵药材,又增加了百姓经济效益。
由于黄松峪乡畜牧业、养殖业取得了突破性发展,百姓脱贫致富成效显著,于永来荣获“平谷县人民政府开展黄松峪乡科技扶贫工作,促进平谷县贫困山区经济发展星火管理一等奖”“北京市发展蚕桑生产,促进脱贫致富星火科技三等奖”。
2000年于永来从区政府退休后,喜欢上了平谷奇石。他骑着辆自行车,拿个喷壶,不分早晚没日没夜地到王各庄大桥、独乐河沿岸,金海湖畔寻找图案精美的金海石数百块,其中捡到的一块石头他命名为《海底世界》,曾获市观赏石展二等奖,有人出价3.5万元他都没舍得卖。
玩了一年多奇石后,于永来又喜欢上了收藏, 2004年8月开办了平谷区首家具有营业执照的古玩店,因无收藏经验,当时他受到社会收藏爱好者指指点点、冷嘲热讽,真是压力不小。但在收藏的过程中,他发现当地一些百姓缺乏对历史遗存下来的古钱币、老瓷器、文玩等老物件的认识,觉得家里放着也没用,有了个换钱的去处挺好,就这样一传十、十传百,他的古玩店很受大众欢迎,这更坚定了他一定要把收藏搞好并坚持到底的决心。
十多年来,于永来收藏了有史以来的古钱币5000余枚、银元数百块、毛主席纪念章上千枚、明清瓷器百余件,以及古灯、古书、文玩、首饰等大量民俗老物件儿。然而,最让他情有独钟的藏品就是战争年代纪念章。
记得开古玩店不久,一位远道而来的农民到于永来店里想卖些老铜钱。当农民打开存放铜钱铁盒的一瞬间,他发现了一枚1952年8月1日西南军区颁发的解放西藏纪念章,顿时眼前一亮,喜出望外。自己虽从军多年,只知道不同年代的立功受奖章,从不知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时期还存在着不同时期的各个战场的战争胜利解放纪念章。身为一名老兵,于永来对此章爱不释手,马上高价收藏。从此,他暗下决心,在自己的收藏类别中将不同时期的战争年代纪念章、奖章、证章,作为一个特殊类别专门收藏。
由于战争纪念章大多存于参过军打过仗的老兵手中,年代较久远,健在的老兵慢慢的变少,又有不被后人重视的因素,存世量极其稀少,收藏齐全很是艰难,犹如大海捞针。可如果有一线希望,于永来也决不放弃。
有一次到夏各庄村看货,他用比下街村吆喝专门收老物件儿的买主多出2300元的价格,收了一个晚清时期陶渊明赏葡萄青加白瓷瓶和几枚古钱币。喝茶聊天闲谈中,卖主认为于永来够朋友、实在可交,对他产生了好感,得知他专门收藏各大战争战役纪念章时悄悄告诉说:“我姑父是东高村镇大旺务村人,上世纪四十年代参过军、打过仗,听说在部队还是个官,去世后留下的遗物奖章都在姑父的儿子手里,就是不知道肯不肯卖,你可以去试试看。”于永来听后兴奋不已,因想见到老纪念章心切,谢绝了卖主执意挽留吃饭喝酒的安排,赶紧骑车沿着南山脚下山路,经过东高村一路心急如焚地猛骑快蹬,想趁着人家中午家里有人好去收买纪念章。
将近10多公里弯弯曲曲的土路,于永来骑车到大旺务村仅用了20多分钟,当他一路打听寻找到人家时却吃了个闭门羹,大门紧闭,家中无人。他一直等候到下午两点多,仍无来人。和人家街坊邻居打听,才知道这家人有亲戚结婚去参加婚礼不知啥时能回家,高兴的心情一下子就凉透了,又渴又饿,只好先骑车往回赶,到家已是3点多钟。收藏就是如此辛苦,但有着目标的追求,倒也不觉得苦,反而觉得苦中有乐。第一次吃了个闭门羹,心还不安,想了个万全之策,等到天黑再去不迟,一定马到成功,没料到仍是大门紧锁,无果。第二天下午,于永来三顾这家,终于见到酒足饭饱、醉醺醺的主人,得知他不辞辛苦地连跑三趟竟为收藏一两个纪念章时很受感动,当场爽快地答应了他的要求。当于永来双手接过解放华中南纪念章和一枚难得的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证章时,他将两枚章捧在手心里,喜悦之情难以言表,这价值并不是能用几百元钱来衡量,抗日战争时期的纪念章尤其罕见,实在是太难得了、太珍贵了。
最让于永来记忆犹新的是一枚朝鲜颁发的纪念抗美援朝战争的纪念章,收藏时的情景令他永生难忘。2009年夏天的一个早上,一位过路客人在于永来店里歇脚闲谈时说:“在河北省兴隆县陡子峪乡前干涧村,见到过一位早年参过军、打过仗、负过伤的王姓老兵,摆弄过奖章。”得此消息,于永来心中暗喜。这是他梦寐以求的。
次日,天刚蒙蒙亮,于永来骑上永久牌自行车,从平谷城区出发赶往前干涧村。途经金海湖镇彰作村,向北的路程步步登高,路面狭窄,骑车没有推车走得快,他汗流浃背翻山越岭,累得气喘吁吁,行程八十余里,找到了稀稀落落不足30户人家的小山村。在一个陡坡上没有围墙的砖堆石砌洋灰瓦的三间古朴房子内,终于见到了王姓老兵的遗孀——李大娘。90多岁的李大娘驼背、眼花、耳聋,腿脚还算利落。当于永来用很大的声音讲明来意后,李大娘双眼淌下了浑浊的泪滴,小心翼翼地从褪了色的三尺红柜中找出一个蓝花小布包,并讲述了王姓老兵93岁生日过后去世,生前多次唠叨小时家境贫寒,17岁入伍参加革命,战场上受过伤,当过连级干部,并参加过多次战役和抗美援朝战争等经历的故事。当李大娘双手颤抖地打开小布包,从发黄的三层皱纸中拿出1949年淮海战役纪念章、1953年抗美援朝和平万岁纪念章、中国人民赴朝慰问团纪念章、朝鲜颁发的银质人物持枪五星红旗奖章时,于永来的眼泪止不住地流下来,心潮澎湃,眼前浮现出这位革命老前辈冒着枪林弹雨、冲锋陷阵的情景,使他这个和平年代的军人对老前辈为中国人民翻身得解放英勇战斗所作的贡献而肃然起敬。李大娘得知于永来专门收藏战争纪念章,是为铭记历史、永远收藏时,恋恋不舍地将这4枚纪念章全部交给了他,擦了擦眼泪说:“这几枚纪念章终于有了好归宿,交给你收藏我老伴儿在那边也就放心了。”给付了李大娘1200元钱后,于永来返家途中下起了大雨,天黑才到家,王姓老兵的英雄事迹、李大娘善良慈祥的面容深深地镌刻在他心中。
目前,于永来已收藏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军队办学、前线余个品种,辽沈战役纪念章、平津战役纪念章、华北解放纪念章、解放西藏纪念章等50余枚战争年代纪念章。
光辉的建军史鼓舞人,红色的纪念章激励人。不管收藏战争年代纪念章之路多么艰难,于永来都永远满怀信心:“收藏战争年代纪念章不仅能学到很多知识,了解中国革命史和中国人民军队发展史,且能让人们时刻铭记历史,缅怀革命前辈的英雄事迹,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今后,我追求的目标和理想是将战争年代纪念章收藏齐全,不达目的誓不罢休!”